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计划总结 >> 科技年报
科技年报
2017年成都市科技创新工作情况

    2017年,全市科技创新战线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全力建设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大力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科技中心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城市创新活力持续激发,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为成都加快城市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支撑。科技研发投入持续增加,全社会R&D经费支出预计达320亿元,同比增长10.7%,顺利通过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验收。创新创业主体更趋活跃,市场主体数量同比增长42%、达到46.4万家,科技型企业数量2万家,同比增长55%,准独角兽企业31家。技术创新实力不断增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增至2473家、同比增长17.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9374.77亿元、同比增长11.8%。科技成果转化获得实质性突破,技术交易额再创新高,达到523亿元、增长12%。知识产权量质全面提升,专利申请量113,985件,发明专利申请量47,036件,分别增长16%和19.1%,万人有效发明专利19件、增长20%。科技创新成果更加丰硕,28个项目荣获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1人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获奖数量占全省总获奖数的90%,创历史新高。科技创新为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和现代化新天府发挥了重要的引领支撑作用。

    一是加强区域创新平台建设,城市创新驱动能力大幅提升。成都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成果转化、创业孵化、科技金融等方面大胆探索,不断提升创新生态能级,示范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80亿元、增长10%,区内上市挂牌企业144家,居全国高新区前列、西部地区第一。全力争创以军民融合特色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推动“Z箍缩聚变-裂变混合实验堆”“光子科学中心”等多个面向世界前沿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地建设,中科院成都科学研究中心、光电所鹿溪智谷园区开工建设,中国地调局“西南地质科学创新中心”挂牌成立。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创建工作持续推进。

    二是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加快构建。结合重塑产业经济地理,依托66个产业功能区及园区,启动校院企地共建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协同创新,助推产业迈向中高端。开展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新经济培育等重大课题研究,形成30余篇科技调研成果和行业发展分析报告,《构建成都产业生态圈的思考与建议》《软件业价值链及其对成都经济的贡献研究》获市委主要领导肯定批示。聚焦新经济“六大形态”“七大场景”,编制虚拟现实、大数据、地理信息、新能源汽车、无人机等5个产业技术路线图,明确我市技术比较优势和产业升级主攻方向,《成都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圈研究》获市委主要领导肯定批示。编制《成都市高新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2017-2022年)》,推动高新技术服务业在天府新区鹿溪智谷、成都高新区聚集发展。打造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在轨道交通、大数据、石墨烯、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等领域组建了10个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取得初步成效,亚信网络安全产业技术研究院得到刘延东副总理等国家、省、市领导肯定。

    三是着眼壮大技术创新主体,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行动计划。制定实施《成都市科技型企业培育行动计划(2017-2020年)》,启动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成都创造”领军企业梯度培育三大工程。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不断涌现,全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70家,增幅为历年最大。新潮传媒、极米科技、天象互动等31家准独角兽企业充满活力、快速成长。出台支持产业创新的“成果转化十条”和“知识产权十条”,鼓励企业招引海内外高端科研人才,建设科技研发机构和产学研联合实验室,承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成果转化、知识产权等高新技术服务业企业加快发展,全市拥有专利代理机构62家、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超过200余家,持续领跑中西部,获批成为全国唯一的专利代理行业进一步改革试点城市和国家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试点城市。

    四是大力吸引聚集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驱动智力支撑显著增强。认真落实“蓉漂”计划,健全“企业提需求+高校院所出编制+政府给支持”的高层次联合引才机制,举办“‘蓉漂’人才荟”系列活动,先后走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吸引大学毕业生和青年科技人才来蓉发展。积极落实“成都人才新政12条”,广聚天下英才,“蓉漂”一时成为创新创业圈的热词,成都正逐步成为青年创新创业的首选之地。截止目前,我市有“两院”院士32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33名,四川省“千人计划”专家672名,成都市“人才计划”专家463名,高层次创新人才聚集效应进一步凸显。

    五是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全国领先。成为西部唯一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市,入围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城市。出台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工作方案,召开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推进大会,加快构建集创造、应用、管理、保护和服务“五位一体”的知识产权工作体系。2017年,全市专利申请量113985件,发明专利申请量47036件,分别占全省的68%和73%,继续保持副省级城市前列,中西部第一;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30519件,占全省69%。连续两年获得中国专利奖金奖。不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全年调解、查处各类假冒专利、侵权纠纷案件468件,办理案件数量同比增长300%以上。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题分析报告,成都创新研发活跃度居同类城市首位,创新发展竞争力指数在同类城市中排名第二。

    六是深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城市创新创业品牌进一步响亮。成功举办第三届“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来自47个国家的1200余名嘉宾出席,600余家知名企业和机构展示前沿科技产品8100件,实现各类交易240亿元,李克强总理为“2017中国成都国际创业孵化峰会”活动发来贺信,科技部万钢部长出席并做主旨演讲。举办“菁蓉汇”系列活动188场,并走进特拉维夫、莫斯科、柏林等“一带一路”国家和“北上广深”等知名创业城市,累计服务企业及团队6800余家、创业者14200余名,带动全市开展双创活动1850多场。新增创新创业载体36家、面积51万平方米,全市建成各类创新创业载体260家、总面积1654万平方米。天府新区、新希望集团入选第二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总数达到5家。在创新创业投融资日趋活跃,据不完全统计,菁蓉汇系列活动已累计实现融资32亿元,全市双创载体内的2056家企业获得125亿元融资。

    七是推进科技金融融合创新,科技企业融资难题加快解决。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投”“贷”“贴”并举,财政科技资金使用效率显著提高,撬动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支持创新创业。引导组建14支总规模12.35亿元的天使投资基金,联合建立信贷规模达50亿元的科技企业债权融资风险资金池。累计通过“科创贷”“创业贷”支持1032家企业获得信用贷款22.46亿元,通过“科创投”帮助创业项目获得股权投资10.33亿元,通过“科创保”支持524家科技企业投保科技与专利保险735.81亿元。引导设立20亿元规模的知识产权运营基金,规模为全国城市中规模最大。积极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贷款模式,获批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和专利保险双示范城市,盈创动力融资模式、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在全国复制推广的13条改革经验。

    八是深化校院地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获得实质性突破。统筹推进“双一流”大学建设,双一流大学增至8家。细化落实在蓉双一流大学“2+6”战略合作协议,同时大力引进北大、清华、哈工大等高校在蓉发展,构建校院地协同创新体系。布局规划建设10个环高校知识经济圈,打造科技成果转化主承接区,“环川大知识经济圈”“电子科大一校一带”“环交大智慧城”加快建设,带动高校及社会资本投入超8.75亿元,总面积超50万平方米。实施“蓉城科技聚变计划”,举办“蓉归故里”活动,引进电子科大校友企业项目投资2720亿元。定期举办科技成果校企“每月一对接”活动,电子信息、先进高分子材料、轨道交通等专场共有500多个项目、600余家企业及众多知名创投机构参与对接,带动1000余项科技成果在蓉转移转化。

    九是大力实施民生科技工程,宜业宜居生活城市建设持续推进。贯彻“三治一增”部署,开展“科技治霾行动计划”,围绕雾霾治理的技术难点,组织高校院所、企业等联合攻关,以“源头监测管控、空域人工干预、局域消减治理”为思路,推进“多尺度喷淋除霾技术”等“6+2”重大研发项目,引进“超细清水雾系统”等科技治霾新技术新产品的试点示范,获得市政府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举办2017年成都市科技活动周,实施科普基地建设提升行动,已建成命名148家不同主题的科普基地,展教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实现了成都全域覆盖。积极构建以科技扶贫为主的综合扶贫机制,在简阳市老龙乡、金堂县又新镇组织智能滴灌示范工程、农技讲堂、科技信息服务站等科技帮扶项目,推动当地柑橘春见、优质桃等特色农业产业快速发展,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探索出一条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的科技扶贫“成都经验”。

    十是持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创新驱动体制机制加快构建。深入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成立科技成果“三权”改革联盟,继西南交大之后,推动四川大学、成都理工、成都中医大等出台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西南交大184项科研成果分割确权,吸引投资8.8亿成立科技公司20家;四川大学近60项成果分割确权,创办20余家科技型企业,仅生物医药领域7项成果确权后作价投资3.6亿元,预计拉动投资100亿元。成都理工大12项成果、成都中医大26项成果完成分割确权。扎实开展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改革,在郫都区试点成立知识产权局,国内率先实施专利、商标、版权等行政管理、行政执法、综合服务“三合一”改革,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得到市政府主要领导肯定。深化科技领域简政放权和“放管服”改革,出台《关于改进加强市级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实施意见》,构建“四大主题计划+专项工作”的“4+1”市级科技计划体系,修订完善科技计划与项目管理6个配套工作规程,加快推进运用新媒体开展在线科技政务服务,“成都科技”微博在人民日报政务指数中位居全国十大科技局第一,“成都科技”微信获2017腾讯区域影响力四川评选政务新媒体飞跃奖。

    

    



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网站调查 川新备06-010034 蜀ICP备05003368号
www.78365.com主办 版权所有 地址:成都市高新区蜀锦路68号 邮政编码:610042
成都市科技情报所制作、维护 地址:成都市人民中路三段十二号 邮政编码:610031
电话:028-61881720 传真:028-61881722 网站标识码:5101000045;